2024年5月9日,普陀区初中语文学科主题为“素养导向,创新驱动”的项目化学习展示活动在上师大附属二实验顺利举行。活动由普陀区教育学院初中教研员周静主持,海师范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郑桂华、普陀区教育学院教研室副主任朱雪骊出席,普陀区763语文学科团队领衔人及学员和全体语文教研组长共同参与。
校长致辞
上师大附属二实验校长方蕾向来宾们介绍二实验作为项目化学习种子校一路走来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果,并表示学校将会继续探索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提升学生学习素养。
跨学科案例设计交流
桃浦中学顾栗豪老师交流“世界勤俭日”跨学科学习案例。该案例代表普陀区初中语文学习任务群团队选送参评,分获“教育部第二届跨学科主题学习案例征集活动一等奖”、“上海市跨学科主题案例征集活动特等奖”的佳绩。
顾老师首先介绍“世界勤俭日”的由来,指出其内涵更为广泛,提出预期达成的学习目标。接着,介绍了团队如何由单元学习目标出发,细化为子任务目标,并根据学习目标一一设计学习任务。随后,介绍学生在这个活动中如何通过勤俭社会调查进行跨学科学习,包括了解勤俭内涵、设计并实施社会调查、撰写报告和公众号宣传等任务。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调查数据,撰写调查报告并关注文体,通过评价设计激励学生参与。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知识点认识并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知识与技能。
顾老师的交流强调了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实践性和创新性,语文学科跨学科学习更要体现学科特点,利用广泛资源,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项目化实践经验交流
普陀区763团队语文高级指导教师、上师大附属二实验焦南代表学校语文教研组介绍教师们在学科项目化学习探索的经历与成长之路。
焦老师介绍了组内教师在学校的组织下进行“全员”自培、互培的学习历程,列举了撰写项目化工坊学思笔记、组建语文综合学习团队、开展合伙人互助课例研究等方式给教师带来的本质提升,又结合教师们三年多的实践探索凝练出常态化的项目化学习设计实施的有效策略:第一,用好“两个工具”;第二,设置一组支架”。
焦南老师结合教师们的课例介绍了这些工具与支架的使用与教师课程设计与思考的联系,并指出:这些工具与支架的运用不应是教师设计思考的主体,只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得到的有效支持,教师借助这些载体,根据学生的需要在适当的时机为学生提供帮助,在学生解决当下问题后撤去帮助,将学习与思考的主动权逐步转移给学生。
专家讲座
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郑桂华进行了主题为“引领性学习主题的理解与设计”的指导讲座。郑教授站在更高位,和老师们探讨了探讨了不同学习主题的内涵、功能、形式和类型,为教育改革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
郑教授提到:教学设计用基本问题探讨学科本质。如“思考时间如何影响我们”这样的基本问题,《秋天的怀念》中对时间的表述是以季节为时间节点,而《老王》中都是“几天”,这些容易被疏忽的地方,其实都与语文学科核心知识相关。作家选择描写什么样的事物,如何体现时间刻度,如季节、天等,时间与空间是文学重要要素,需老师思考,系统梳理。
最后郑教授还探讨教育变革下语文学习的原则和方法,强调语文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领导讲话
普陀区教育学院教研室副主任朱雪骊就本次活动讲话。朱老师对于普陀区初中语文研修团队的研修与成果给予了高度表扬与认可,同时感谢郑教授对于此次活动的关心与指导。充分肯定了二实验初中语文项目化团队在探索之路上的宝贵经验和丰硕成果。最后寄语全场参与教师:大家在改革的路上每一次勇敢的尝试都是创新,而这种创新会引领学生将目光投向更远方,她相信这次活动所分享的项目化学习设计与实施的经验,会激发教师的思考与实践,助力教师成长与发展,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实现普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