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图片
辩智教之惑·启AI之光 ——“双新视域下的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青年教师主题辩论赛
发布日期:2025-06-18 11:21:56   发布人:   点击率:

 

530日下午,在认真聆听了陈莹副校长《双新引擎:课程领导力的破壁行动》的主旨报告和三场主题论坛后,我校教工团依托校本研修平台,于学校小剧场开展“双新视域下的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主题辩论赛。通过青年教师的思辨交锋,探索智慧教育创新路径。本场辩论赛由教工团书记吴慧玲组织,万昌林、代文娟、陈涵三位教师分别担任辩论赛主持人和计时员。正方辩论队由许建涛、吴欣悦、程佳琪、顾昊四位教师组成;反方辩论队由王依琳、戴明煜、黄昊礽、廖佳慧四位教师组成。

在立论环节,正反双方分别围绕本方观点从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的利弊、课堂教学实效性、课堂中教师角色职能等多个维度陈述观点。

正方核心论点:人工智能助力教与学问题具象化,实现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有利于打破学科知识壁垒,促进多学科融合并正在逐步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因此人工智能将彻底改变课堂教学,带来更高效、更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反方核心论点:人工智能难以承担人文情感教育;过度依赖或不当使用人工智能会削弱课堂互动氛围和阻碍高阶思维发展,而这些短板恰恰是传统课堂中始终保留的重要环节,因此人工智能无法取代传统教学。

到了攻辩与自由辩论环节,双方辩手聚焦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场景中是否存在局限性、对高阶思维的培养是否真实有效以及人工智能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育路径是否可行等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关键问题,充分结合教育教学理论与自身在人工智能赋能教学中的实践经历,展开激烈的质疑与反质疑、辩驳与反辩驳。现场的气氛也在双方辩手的激烈交锋中达到了高潮。

正方辩手认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建模容量的逐步增大和快速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已经能够应对大部分教育教学场景,优化教育资源个性化分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传统课堂带来的变革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

反方辩手则强调:传统教学不仅赋予教师更深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更在师生互动中沉淀了情感联结的温度、价值引领的深度与道德浸润的厚度。这些以心传心的教育内核,正是传统课堂不可替代的生命力所在——无论是课堂互动上的眼神交汇、过程性评价中的鼓励话语,都在守护着教育的初衷。

当辩论赛推进到了总结陈词环节,双方四辩依次结合本场辩论赛中的整体态势和主要焦点议题做最后的阐述。

正方辩手再次重申“改革不等同于摒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而是让人工智能突破资源边界,替代机械劳动,让教育回归‘人的成长’”这一主要观点。

反方辩手则指出“教育的温情在于师生真实交互与课堂动态生成中,因此人工智能只能是教育的助力者而非主导者,传统课堂中教师的灵活调控与教学智慧仍然不能被忽视,因此传统课堂不能完全被人工智能取代。”

紧接着,吴慧玲老师对本场辩论赛进行了总结:双方辩手各尽所长,带来一场既有深度又有锐度的辩论赛。正方以人工智能为刃,剖开了技术赋能课堂的无限可能;反方以教育本质为盾,守护着师生对话的温度边界。这场辩论不仅是观点的碰撞,更是一次对‘教育智慧’的深度叩问——在技术浪潮中,我们既要拥抱变革,更要坚守教育的初心与温度。

辩论赛的最后,上师大二实验党支部书记、校长方蕾对本次辩论赛进行点评并做指导发言。方校长充分肯定了青年教师在辩论中所表现的专业素养与创新意识,并指出:教育变革既要拥抱技术赋能,更要坚守育人初心。人工智能是工具而非目的,师生间的情感共鸣、思维碰撞才是教育的核心价值。校长还期望全体教师能够以此为契机,在教学实践中融合技术智慧与人文关怀,共同探索更具生命力的育人模式;为学校课程改革注入更多活力。

本次辩论赛,不仅展现了青年教师对教育变革的深度思考,更让我们重新审视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未来,我校将持续推动双新改革与数智化建设,探索AI在课堂中的创新应用的同时,强化师生情感互动与价值观引领,让技术服务于人的成长,让教育回归本质。期待全体教师以此次辩论为起点,在实践中平衡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共同书写智慧教育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