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图片
七年级“带着问题去旅行12”研学旅行系列报道(二)
发布日期:2025-06-24 11:33:08   发布人:   点击率:

6.23 长沙研学第二站:梅田湖劳动与实践教育基地

基地位于浏阳市古港镇梅田湖村,这里景色秀丽,民风淳朴。同学们在这里体验原生态乡村生活,插秧、喝姜茶、与村书记和村民代表交谈、遥控无人机……感受农耕文化魅力,获取水稻种植实践与传统知识。

更多精彩瞬间,一起来看!

 

泥巴课堂:秧田中读懂农耕的喜悦与艰辛

清晨的梅田湖笼罩在薄雾中,雨后的田野散发着青草与泥土的芬芳。从未下过田的孩子们卷起裤腿,赤脚踏入微凉的泥水中。起初的犹豫很快被新奇与兴奋取代——孩子们弯下腰,一手分秧,一手插苗,动作从生疏到渐渐娴熟。泥点飞溅到脸上、衣服上,却无人顾及。

“原来插秧要一直弯着腰,农民伯伯真不容易!”

“泥巴软软的,踩下去像在做脚底按摩!”

天空飘起细雨,孩子们却不愿上岸。雨水与汗水交织,田埂上回荡着欢笑声与互相鼓励的喊声。**当指尖触碰到秧苗的根系,当双脚深陷温软的泥泞,教科书上“汗滴禾下土”的句子,第一次有了沉甸甸的生命质感。

 

倾听场屋故事:触摸乡村振兴的滚烫脉搏

文化长廊斑驳的老照片,无声诉说着梅田湖的过往。基地大厅内,村支书饱含乡音的话语,将时光拉回从前:“那时候,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年轻人都往外跑,村子成了‘空心村’,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守着穷山瘦水……” 村民代表用最朴实的语言分享着切身体会:“谁能想到,我们这些扛惯了锄头的手,现在也能教城里娃学插秧、讲田里的学问,在家门口吃上‘研学饭’?”

学生们认真聆听,仔细记录,踊跃提问采访。笔记本上,记下的是村庄从闭塞贫困到研学热土的蝶变轨迹,是村民眼中从迷茫到充满希望的光彩。**“乡村振兴”的宏大战略,在这些朴素的讲述中变得具体而滚烫:它重塑了农民的身份与尊严(从外出务工者到家乡建设者/研学导师),激活了沉睡的土地价值,让乡愁有了安放之地,让希望在家门口生长。**

 

展开科技翅膀:感受现代农业的智慧之光

午后的实践基地大厅外,引擎的嗡鸣取代了锄头的声响。学生们围聚在操作台前,屏息凝神。随着指令发出,一架农业植保无人机轻盈升空,在稻田上方精准悬停、转向,喷洒出细密均匀的水雾(安全替代农药)。

“太酷了!原来不用背着沉重的药桶下田了!”

“这比我们想象的‘种地’先进太多了!”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到“指尖轻点屏幕”的智慧管理,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震撼着每一个少年。科技赋予农业的翅膀,让同学们深刻领悟: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正是科技赋能下的产业革新。无人机喷洒的不仅是“药液”,更是现代农业的希望之光——它宣告着新农人身份的华丽转身:他们不仅是土地的耕耘者,更是驾驭数据、操控智能设备的“农田飞行员”。

 

青春VlOG:讲述稻香中国与民生百态

研学旅程中,学生们手中的镜头始终在记录:记录下第一次插秧时笨拙又认真的身影,记录下无人机腾空而起时伙伴们惊叹的表情,记录下村支书讲述时眼角的沧桑与村民代表脸上朴实的笑容,记录下田埂上老农歇息时深深的皱纹与望向稻田的满足目光……

这些鲜活的画面与深度的访谈文字,正被剪辑制作成属于少年们的“稻田Vlog”。这不是一次简单的采风,而是当代青少年对乡土中国最直观的观察与思考。镜头所捕捉的,不仅是梅田湖的“稻花香里说丰年”,更是中国广袤乡村在时代大潮中奋力前行的缩影,是稻田里升腾的百态民生与振兴力量。

离开梅田湖时,鞋底的泥泞尚未干透,无人机操控屏的触感仍留在指尖,而村支书讲述的那些由困顿走向新生的故事,已深深镌刻在少年心间。这趟旅程,不仅是一次体力的磨砺、技能的拓展,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与认知的重构。

孩子们读懂了“振兴”二字的份量:

它重塑了身份——农民从单纯的“劳力者”,成长为掌握新技能、经营新业态的“乡村运营者”。

它革新了农业——从“锄禾日当午”的艰辛,到“指尖种田”的智慧,科技为传统农耕插上腾飞之翼;

它激活了乡土——让空心村重聚人气,让绿水青山转化为发展的金山银山,让乡愁得以延续,让希望在家园生长。

当劳动的汗水融入大地,当科技的光芒照亮田垄,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已在少年心中播下一颗饱满的种子——它关乎对土地与劳动者的理解,关乎对科技与创新的敬畏,更关乎对家国命运的担当。这颗种子,终将在未来破土而出,生长出他们对脚下这片土地更深沉的爱与建设一个更美好乡村的志向。梅田湖的稻香,已然成为滋养他们成长的独特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