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晨光熹微,唤醒星城长沙,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实验学校的学子们已整装待发,踏上了研学第三日的“禾下星火路”。这一天,我们穿梭于孕育希望的田野与沉淀千年的书院之间,在泥土的芬芳与书卷的墨香中,探寻“一粒米”的科技密码,感悟“一座院”的文化传承,让青春的足迹在实践与思考中熠熠生辉。
禾益探秘
清晨,带着对农业科技的好奇与期待,同学们走进了湖南禾益作物科学有限公司的农业新技术试验基地。
这里,不再是课本上抽象的概念,而是触手可及的生命科学与现代农业技术的生动课堂。
田间课堂,知识落地生根
在专业导师的带领下,同学们迅速分成八个探究小组,深入田间地头与实验室空间。围绕水稻的一生,大家系统学习了从选种、育苗、移栽到成熟的全过程,理解了不同生长阶段的关键需求。
专家引路,田埂解惑
特别荣幸的是,同学们有幸聆听了湖南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教授刘二明的现场指导。刘教授亲切地站在田埂间,结合眼前生机勃勃的作物,为师生们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农业知识普及。他耐心解答同学们关于作物生长、病虫害防治的各种疑问,将复杂的植物病理学知识化作田间地头的生动讲解,让科学的种子在实践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守护绿野,智斗“隐形敌人
“看不见的战争”在田间悄然上演。专家们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杂草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策略,揭开了真菌性病害等常见威胁的神秘面纱,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科技在保障粮食安全中的强大力量。
躬耕实践,收获劳动喜悦
最令人兴奋的莫过于亲身体验!走进生机盎然的种植区,同学们小心翼翼地采摘下饱满的玉米、红润的番茄、翠绿的青椒。指尖沾满泥土的芬芳,掌心捧着新鲜的果实,这一刻,对“粒粒皆辛苦”的感悟变得无比真切,对现代农业科技赋能下的高效生产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劳动带来的不仅是收获的喜悦,更是对自然馈赠的感恩与珍惜。
岳麓寻脉
午后,带着田野间的泥土气息,我们走进了中国历史上赫赫闻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岳麓书院。时光仿佛在这里放缓了脚步,青砖黛瓦、飞檐翘角,无声诉说着千年的智慧与底蕴。
穿越时空,对话先贤
沿着古老的中轴线,同学们在辅导员的引导下,漫步于赫曦台、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每一块石碑、每一副楹联、每一处建筑,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故事与人文精神。朱熹、张栻等理学大师曾在此会讲,“实事求是”的匾额高悬,激励着代代学子。同学们屏息凝神,聆听着那些关于求学、修身、治国的古老传说,感受着流淌千年的文脉。
学规铭心,书签寄情
特别的“百字学规说”课程探究环节,将书院的治学精髓与现代研学巧妙结合。同学们不仅领受了承载着书院严谨学风的特色书签,更在辅导员的引导下,深入探讨了百字学规的内涵,思考其对于今日学习态度与行为规范的启示。这份来自千年的智慧箴言,成为同学们此行的珍贵纪念与精神指引。
爱晚诗韵,定格青春
步出书院后门,拾级而上,闻名遐迩的爱晚亭便掩映在苍翠之中。辅导员娓娓道来,讲述了杜牧笔下“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千古名句与这座名亭的渊源。尽管时节未至深秋,但亭周的盎然绿意与深厚的人文积淀,同样令人心旷神怡。
最后,研学师生在湖南大学门前拍了集体照片,将青春的笑脸与这座承载着诗意的文化地标永远定格。
第三天的研学之旅,是科学与人文的交响,是实践与思考的碰撞。在禾益,同学们见证了科技如何点亮“禾下乘凉梦”的星火,理解了“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背后的艰辛与智慧;在岳麓书院与爱晚亭,同学们浸润于千年湖湘文脉,感受“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学术气象,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他们不仅收获了丰富的知识,更在心底种下了热爱科学、敬畏自然、珍视文化、勇于探索的种子。
明日,探索的脚步仍将继续